1116號就聽完佳嫻老師的演講了,昨天讀完〈男孟母教合三遷〉。

  前幾天室友跟我說他國文課要做一個報告,談文學中愛情的隱喻。我們在走廊討論了很多小說、作家、散文、詩,問題就在於不是她沒看過我沒讀過或者是不熟抑或是只讀過其中一小段。後來我說:「那乾脆想一下之前高中念過什麼吧!」

  這時候問題就出來了,國小六年國中三年高中三年,我們兩個人居然想不起來任何關於愛情的課本選文,最接近愛情的居然只有陳芳明的深夜的嘉南平原(後來想想室友是嘉義人,如果寫這樣好像也不錯)。紅樓夢呢?經典愛情名著呢?傳說中的紅學呢?不好意思我們兩本課本選讀的都是劉姥姥進大觀園。

  (我去google了,跟愛情有關的課本選文大致上有行行重行行、錯誤、雨霖鈴、長干行、詩經等)

  我想這就是佳嫻老師那天所提及的,為什麼我們這麼害怕愛情?如果連大眾所認為的主流之愛我們都不能理性的教育我們的孩子,那何況是多元而平等的愛呢?

 

  佳嫻老師在談〈男孟母教合三遷〉的時候非常有趣。昨天讀完這篇文章也發現很多奇妙的事情,而關於這篇文章要表達的含意就留待給大家,順帶一提李漁一向是一個非常愛操弄讀者的人,所以探討這篇文章意涵的時候聽到別人不一樣的想法會覺得很多的衝突點和矛盾點,這這些衝突和矛盾都不失其趣味以及模糊性。

  我個人、個人、再次強調是我個人覺得,或許在那個年代孌童在士人間是一件風雅的事。有美童考案、又有黃榜三甲,這些考案跟榜,不都是只有讀書人才會做的事情嗎?如果讀書人覺得這件事情不風雅,又怎麼會將之套在上面呢?

  我們當今所認知的,很可能不是所謂的傳統。最近有一些很可愛到不知道該怎麼回應的發言說,大中華文化傳統。先不提同性之愛,如果他所謂的傳統指的是過去,那孌童豈不風雅?哲學哲學雞蛋糕的朱家安說過教義不能當作倫理、紀登斯也寫過專書探討過傳統說明有些傳統其實很現代,Sakizaya的傳統服飾其實也是經過現代重新設計的。

  那為什麼?我們還在追求一個主題的正確性?為什麼課本不能談愛情?為什麼只有大眾所認知的主流之愛才是愛情?昨天國文老師說,之前有學生問他老師你不是不同性戀,老師跟他說,「我是異性戀,我不是同性戀。但是我可以這樣跟你說是因為我知道這樣說不會被歧視。」

 

  那天佳嫻老師的演講,有人問問題,「我小時候看過一本童書,那本童書刻意將彌子瑕書寫為女性。請問老師對這件事情有什麼看法?」

  「那本童書叫什麼名字?」

  「創意童話。」

  「那,那應該就是他的創意吧!」

 

arrow
arrow

    舒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