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版排到累了,所以我們花一個小時來談談徐國能吧。其實除了徐國能之外我原先還想談一下飲食文學和林文月、馮傑、蔡珠兒幾位作家的作品,但是這樣題目會太大,一個小時我寫不完。

  這一篇算是參加耕莘舉辦的第十屆搶救文壇新秀再作戰的feedback吧,說真的整個營隊下來我最喜歡林佑軒和朱宥勳的演講,題目分別是中國傳統文學之美(大抵是這樣吧完整的名稱我忘了)以及作家的姿勢守則(是姿勢沒錯談的是作家的生存法則)。至於為什麼不是文學類的演講而是比較批判型的呢?大概是學術的東西念久了會覺得這些東西有趣吧。

  所以這篇文章的主題是徐國能與中國傳統文化之美,算是他們兩位解答多年來我對徐國能這個人的疑惑後的小感想吧。

 

  先簡單介紹一下徐國能是誰。「一九七三年生於台北市,東海大學中文系、研究所畢業,台灣師大文學博士,現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興趣廣泛,主要喜歡閱讀、電影與棋藝,創作詩與散文,著有散文集《第九味》、《煮字為藥》。」不是很重要啦,這是《第九味》摺耳上的作家介紹。

  我一開始看徐國能是高中的時候康熙版古今文選讀上選的〈第九味〉,非常感人,溫厚中有滋味。我喜歡這種很平淡卻深厚、沒有什麼詞藻,卻富有強烈故事性的文章。後來我買了《第九味》這本散文集,埋下我對徐國能失望的開始。

  溫馨提醒如果有考慮要購入《第九味》的同學們,如果你們是被徐國能談飲食相關的文章所吸引的話,我認為這本書只有三篇文章值得讀,其他的文章會讓你們非常失望就像我一樣。大家去圖書館看完那三篇就足夠了,分別是〈第九味〉、〈刀工〉和〈食髓〉三篇,另外有一篇和飲食沒有相關但是我覺得還不錯,那篇是〈荷盡菊殘〉,談文學有什麼用。

  說說徐國能讓我失望在哪好了,除了那幾篇我真心覺得還不錯的文章之外,徐國能有一種脫離現世的感覺,尤其在第九味中他談了兩次杜甫,每次他一談到杜甫的時候我都會翻到摺耳看一下他到底是不是歷史系的。

  每次和別人聊文學的時候我都會談一下我對飲食文學的喜歡,不免俗一定要提徐國能,但是我也會很誠實的說徐國能除了飲食文學的文章,我都有種說不出的詭異感。這種詭異感朱宥勳幫我解答了──「因為徐國能沒有跳出中國文學傳統的框架中」。什麼是中國文學傳統呢?大抵上就像是對於春夏秋冬的象徵吧,冬天我們想到的就是雪和梅花,但是臺灣打哪來的雪和梅花?去哪裡看?錢幣上嗎?他是這樣說的,中國文學傳統非常大非常好,但是一個臺灣作家如果跳不出中國文學傳統的領域那他就失敗了。

  徐國能,太古人了。他和現世活在一段距離的世界中,非常得遠。

 

  是的徐國能非常古人,但是為什麼古人呢呃很抱歉我現在無法詳細說明,算是一種感覺吧,一種不實際(奇怪他的生活和我是同一個嗎?)之類的感覺。但是徐國能的飲食文學我還是推薦的,比蔡珠兒的〈煮玫瑰〉還要好,才看完第一篇就讓我放棄讀《紅悶廚娘》。如果之後有時間的話,就再聊聊林文月的〈蘿蔔糕〉和馮傑的《一個人的私家菜:說食畫》吧。

arrow
arrow

    舒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